 
					远在外地的子女,每每关切年迈父母的近况,经常会得到一句“一切都好”;明明给患有慢性病的父母开好了药,他们却总是忘记按时服用;总担心自家独居的老人也会在浴室等地滑倒,求救无门……
养老,已然成为事关千家万户福祉的重大课题。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今年7月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统计,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023亿人,占比15.6%。
如何更好地赡养老人,减少上述家庭的担忧,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其中,居家养老的各项需求尤为迫切。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走访海南省多地发现,当前,智能化的助老设备、适老化的空间改造、普及化的专业养老服务,正在逐渐兴起,居家养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通过数字和技术赋能等方式,一段段更具温情、更人性化、更有尊严的养老生活正逐步照进现实。
A 智能化,让科技“弯腰托举”
报警器、监测垫、智能药盒……全天候守护老人健康
10月29日,又至重阳。一大早,淅淅沥沥的雨水夹带着几丝寒意,敲打着张祥玉老人家的窗户。
张祥玉今年86岁,独自居住在海口市滨江路一栋并不起眼的民宅中。推开老人家略显斑驳的木质房门,一个鲜红色的SOS紧急呼叫器旋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被牢牢固定在老人抬手可及的墙面上,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张祥玉只需按下按钮,就能发出求救信息。
进入卧室,只见老人床尾处悬挂着一个巴掌大的白色方盒,规律地闪烁着蓝光。“这是睡眠监测仪,一旦监测到老人呼吸、脉搏异常,系统会立刻发出预警信息。”一旁,海南一方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上门护理员文麟娟告诉记者,她负责照料包括张祥玉在内的14位老人,这些智能设备的启用,真正让科技实现“弯腰托举”,共同为老人编织了一张“安全守护网”。
文麟娟口中的这张“网”,是海口市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项目的成果。海口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启动该项目以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困难老人家庭免费安装智能设备包,费用标准在2000元至3000元,目前已覆盖全市1100余户。
10月27日,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人寿海南分公司)的居家养老展厅内,记者看到了更多适老助老的“黑科技”:通过语音呼叫或者点击电子屏进入智能系统,老人可视频咨询生活管家和执业医师,并体验一键挂号、日常保洁等服务;厨房设置的燃气报警器、烟雾报警器、浸水报警器等,能对常见的突发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床单下的睡眠监测垫,能够测量心率等数据,老人夜间离床时间过久便会发送警报信息至后台“7×24”在线的生活管家……
平安人寿海南分公司工作人员陈求炜告诉记者,除了在仪器设备等方面下功夫,该公司还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提前对老人的需求进行测评,有针对性地推出包括线上老年大学在内的多元服务,让居家养老群体的生活更加丰富。目前,相关服务已在海口落地。
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海口)孝慈苑二楼,一间智能化情景样板间正在展示现代化养老新模式。项目负责人刘彩霞介绍,该企业同样在探索居家养老的智能化之路,这里摆放的门磁感应器、起夜灯、智能药盒器等各类智能化设备,已经实际应用到不少居民家中。
“卫生间是老人摔倒概率较高的地方,我们特别安装了拉绳式呼叫器,确保老人摔倒后能第一时间够到绳子、进行呼救。”刘彩霞表示,他们还提供毫米波雷达设备,通过雷达技术监测老人姿态,一旦检测到摔倒等情形便会自动报警。
B 适老化,不是简单“加个扶手”
“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叮咚!”10月28日下午,小伙梁志栩风尘仆仆地赶回儋州,按响了那大镇繁华路一处自建房的门铃。他的祖父就住在这里。
今年9月,在外打工的梁志栩为祖父网购了一套供老人使用的坐式淋浴设备,但快递寄到后,安装却成了难题——因为不清楚卫生间墙壁的水管铺设情况,担心随意打孔导致漏水,厂家师傅迟迟没能安装。“我这次休假便专门赶回来,想找找办法给爷爷装上这套设备。”梁志栩说。
安装坐式淋浴等助老设备,对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趋势——
2020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相关工作,在《海南省提振和扩大消费三年行动方案》中,也将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适老化改造,最初的目的是安全,其次就是让老人的生活更便利。”在海口经营装饰设计公司的网红“羽哥”介绍,该公司参与过1200余个适老化改造案例,常见的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对厕所进行防滑处理,拓宽室内门以方便轮椅进出等。
“羽哥”表示,适老化改造并非“加一个扶手”这么简单,在设计上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细节,“比如,老人在室内的动线——即日常生活的移动线路要尽量做到简单、宽敞,同时减少门槛,安装脚感柔软的木质地板等。”
也注意到,在参观过的多个居家养老展馆和样板间中,与老人相关的改造均是“细节满满”:企业展示的灶台和橱柜为可升降式,地柜附近也留足了轮椅的使用空间,方便坐轮椅的老人取用餐盘、烹制菜肴;床铺设计成可以抬起头部、腿部的电动床,并提供旋转功能,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更舒适的视野;马桶配备电动升降的坐便圈和扶手,防止老人突然站起引发体位性低血压。
“适老化改造除了让子女安心、方便老人,更重要的是系统性重构居住生态,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陈求炜介绍,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他们发现,虽然家人、护工可以为老人提供帮助,但大部分老人更愿意自己完成日常的饮食起居,以寻求存在的价值。
“在适老化改造中,我们也更多地关注特殊困难老年人的需求。”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厅持续指导市县民政部门规范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98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超额完成民政部下达给我省的改造任务。
C 普及化,迈过道道“认知鸿沟”
从实际出发,提高科技、设施与老人的适配性
当下,随着一系列智能化设备与适老化改造的落地,居家养老的智慧程度不断提升。然而,从“试点”到“普及”,从“样板间”走进“千家万户”,智慧养老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首先摆在面前的,便是老人和技术的适配问题。
文麟娟对此感受颇深。她坦言,许多高龄老人没有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对新生事物接受度低,甚至不清楚这些设备的用途,部分家属也不支持工作,这使得护理人员需要反复上门沟通、耐心讲解。
海口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政府兜底的部分困难老人群体,其使用智能化设备的障碍在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导致的“认知鸿沟”。此外,目前老人购买相关智能服务的占比较低,市场效应还没有真正形成。智能化居家养老业态的成熟,仍需时间培育。
在“羽哥”看来,当下的各类产品,已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适老化改造的需求,但仅有产品和技术是不够的,“关键是要从老人的实际感受出发,通过人性化设计与服务,提高科技和设施与老人的适配性,避免让老人在改造后仍感觉不方便、有负担。”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本身也有待进一步升级。
2022年以来,我省培训各类养老健康服务人员超5万人次,部分人员依托各地家政公司合作,从事上门或居家形式的养老照护工作。但整体而言,我省养老护理人才在数量上还存在一定缺口。
在走访中发现,各地的养老服务在专业程度、标准化程度上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较为紧缺。相关部门意识到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后,解决这些矛盾点也正成为各地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4年,民政部选取陵水黎族自治县等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面向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一定数量的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陵水民政局副局长符晓敏介绍,该县重点在于通过该项目,培育一支养老护理人才和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提升当地的养老服务水平。
保亭、万宁也正在探索农村智慧养老工作,旨在通过引入专科医生、基层医生、互助养老管理员(村嫂、村哥)等自由执业队伍,提供专业服务,助力基层政府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民政部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养老事业呈现出‘9073’的格局,即90%的长者倾向于在家养老,另外7%和3%的人群分别倾向于社区和机构养老。”平安人寿海南分公司总经理陈彦介绍,这意味着九成的长者还是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不脱离家人的情况下进行居家养老,“但传统的居家养老缺乏服务的标准化和一致性,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搭建平台、构建枢纽,充分链接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推动自贸港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投入400多万元建设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一期项目)预计年底投入使用。该平台将有效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政策推广、服务监管及数据支撑等功能,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点单式”养老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其服务与监管功能,并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更多优质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该负责人表示,同时,我省将持续聚焦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持续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及时回应并解决老年人应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让科技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老年群体,不断提升全省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